通貨膨脹的產出效應
對于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分成三種,即促進論、促退論和中性論。
1、促進論
1)凱恩斯的“半通貨膨脹”論。凱恩斯認為貨幣數量增加,在實現充分就業前后,所產生的效果不同。在經濟達到充分就業之前,貨幣量增加可以帶動有效需求增加。也即,在充分就業之前,增加貨幣既可提高單位成本,又可增加產量。
這是由于兩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存在閑置的勞動力,工人被迫接受低于一般物價上漲速度的貨幣工資,因此單位成本的增加小于有效需求的增加幅度。
第二,由于有剩余的生產資源,增加有效需求帶動產量、供給的增加,此時貨幣數量增加不具有十足的通貨膨脹性,而是一方面增加就業和產量,另一方面也使物價上漲。這種情況被凱恩斯稱之為半通貨膨脹。
當經濟實現充分就業之后,增加貨幣量就產生了顯著的通貨膨脹效應。由于各種生產資源均無剩余,貨幣量增加引起有效需求增加,但就業量和產量就不再增加,增加的只是邊際成本中各生產要素的報酬,即單位成本,此時的通貨膨脹才是真正的通貨膨脹。
由于在凱恩斯的理論中,充分就業是一種例外,非充分就業才是常態,因此,增加貨幣數量只會出現利多弊少的通貨膨脹。
2)新古典學派的促進論。
這一學派認為,通貨膨脹通過強制儲蓄,擴大投資來實現增加就業和促進經濟增長,當政府財政入不敷出時,常常借助于財政透支解決收入來源。如果政府將膨脹性的收入用于實際投資,就會增加資本形成,而只要私人投資不降低或降低數額不小于政府新增數額,就能提高社會總投資并促進經濟增長。
當人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調整比較緩慢,從而名義工資的變動滯后于價格變動時,收入就會發生轉移,轉移的方向從工人轉向雇主階層,而后者的儲蓄率高,因而增加一國的總儲蓄。
由于通貨膨脹提高了盈利率,因而私人投資也會增大,這樣政府與私人的投資都增加,無疑有利于經濟增長。
3)收入在政府與私人部門的再分配與通貨膨脹促進論。
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政府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政府要建設基礎設施、扶植新興產業的發展、調整經濟結構。政府的上述行為都依賴于政府的投資,而政府籌資主要包括政府本身的儲蓄,舉借內債和外債。
從20世紀60年代,通過貨幣擴張或通貨膨脹政策來籌資建設變得越來越重要。在貨幣擴張中,正常發行的貨幣量的一部分直接轉化為財政收入。從長期看,政府儲蓄傾向高于私人部門平均的儲蓄傾向。
因此,通貨膨脹時,政府占收入的比率增加,社會的儲蓄率提高,有利于經濟增長。
這種有利影響主要表現在:首先,降低資本?產出系數。由于政府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可以更多考慮宏觀經濟平衡的需要,而宏觀經濟平衡能使生產能力得到更大限度的發揮。其次,改變投資結構。
在經濟發展時期,會出現許多新興的產業部門,這些部門是經濟起飛的基礎。但由于其新興的性質,向這些部門的投資往往周期長、風險大,而且原始的投資數額也非常大。如果投資都依賴于私人部門,則新興產業將是投資的空白。
在這方面,只有政府才能平衡投資結構。政府通過貨幣擴張政策進行投資的產業應該是基礎設施和重工業,只有這樣,才能維持經濟長期穩定發展。
最后,促進對外貿易發展。在開放經濟中為使投資超過計劃儲蓄,除國內實行溫和的通貨膨脹外,還可以采取擴大進口吸收國內儲蓄的辦法。
但發展中國家往往缺少外匯,要保持較高的進口率,就要想辦法通過各種途徑彌補國際收支逆差。
從國際金融關系上看彌補逆差的資金可以來自國際金融市場和國際金融機構的借款,也可以來自外國私人資本的流入,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無形的外匯收入渠道,即實行本幣貶值政策。
本幣貶值可以促進出口,限制進口,從而彌補前一時期進口擴張的外匯缺口。國內通脹政策制造了這樣一個外貿的循環,其結果是既提高了國內儲蓄總水平,又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
促進論認為,通貨膨脹是政府的一項政策,政府可以獲得直接利益,獲利大小完全取決于政府調控經濟水平的高低。政府應努力提高自己的管理技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通貨膨脹的積極作用,并把它帶來的經濟利益轉化為經濟增長的動力。[page]
2、促退論
1)通貨膨脹降低儲蓄
通貨膨脹意味著貨幣購買力下降,減少了人們的實際可支配收入,從而削弱了人們的儲蓄能力,造成本幣貶值和儲蓄的實際收益下降,使人們對儲蓄和未來收益產生悲觀預期,為避免將來物價上漲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人們的儲蓄意愿降低,即期消費增加,致使人們的儲蓄率下降。
2)通貨膨脹降低投資
首先,在通貨膨脹的環境下,從事生產和投資的風險較大,而相比之下,進行投機卻有利可圖。這說明,在通貨膨脹的環境中,長期生產資本向短期生產資本轉化,短期生產資本向投機資本轉化。
生產資本的減少對一個國家的長期發展是不利的。同時,短期資本,特別是投機資本增加會使各種財產價格上升,土地、房屋等所有者可以坐享其成。
其次,投資者是根據投資收益預期而從事投資的,在通貨膨脹環境中,各行業價格上漲的速度有差異,市場價格機制遭到嚴重的破壞。
由于市場價格機制失去了所有的調節功能,投資者也無法判斷價格上漲的結構,做出盲目的投資或錯誤的投資決策,不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資源的合理配置,使經濟效率大大下降。
3)通貨膨脹造成外貿逆差
本國通貨膨脹率長期高于他國,會產生兩種影響:
一是使本國產品相對于外國產品的價格上升。從而不利于本國的出口,并刺激了進口的增加。二是使國內儲蓄轉移到國外,勢必導致本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并使黃金和外匯外流,給本國經濟增長帶來壓力。
4)惡性通貨膨脹會危及社會經濟制度的穩定
當發生惡性通貨膨脹時,價格飛漲,已經不能再反映商品供給和需求的均衡,信用關系也會產生危機。這樣就會危及社會經濟制度的穩定,甚至令其崩潰。
5)通貨膨脹持續一段時間后,在公眾輿論壓力下,政府可能采取全面價格管制,從而削弱了經濟的活力。[page]
3、中性論
中性論者認為,出現通貨膨脹時,社會公眾通過各種信息作出對未來的預期。根據這種預期,他們就會對物價上漲做出合理的行為調整。
這種行為調整將會使通貨膨脹的各種影響均被相互抵消掉。因此,通貨膨脹無正效應,也無負效應,其效應是中性的,持這種觀點的人們,對于通貨膨脹的態度也是中性的。
第二階段的菲利普斯曲線,即一條垂直的長期菲利普斯曲線是支持中性論觀點,此外,芝加哥大學的盧卡斯(R.E.Lucas)等則提出理性預期的概念,這比弗里德曼的適應性預期菲利普斯曲線更強調了通貨膨脹政策的無效性,是支持中性論的又一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