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軟科正式發布了2021軟科中國大學排名,其中地方高校的表現受到了諸多讀者的密切關注。從主榜中提取了504所地方高校的排名結果,一起來看~
地方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當之無愧的主力。
地方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當之無愧的主力。
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在我國本科層次高校中,有90%以上屬于地方高校,他們無疑是我國高等教育建設的重要主體,更是推動地方教育發展的力量之源。相比部屬、央屬高校,地方高校的身上似乎少了一層光環。但不可否認的是,地方高校與所在地方之間共生共贏,地方社會發展的很多方面,很大程度上都需要仰賴地方高校。實力強勁的地方高校能夠為地區的發展提供堅實的支撐。
4月26日,軟科正式發布了2021軟科中國大學排名,其中地方高校的表現受到了諸多讀者的密切關注。我們從主榜中提取了504所地方高校的排名結果,方便讀者了解這些高校的實力與風采!
地方高校定義:隸屬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港澳特區,大多數靠地方財政供養,由地方行政部門劃撥經費的普通高等學校(本文不包含港澳臺地區)。


從表中可見,今年的排名中,地方高校的成績非常亮眼,不少高校排名不輸部屬院校。其中南方科技大學排名第1(主榜41),上海大學排名第2(主榜43),蘇州大學排名第3(主榜44),此外地方高校當中還有南京師范大學、鄭州大學、北京工業大學、西北大學、上海科技大學、深圳大學等排名靠前。地方高校共有32所大學位列主榜前100名。
前三甲:地位穩固
在近兩年的中國大學排名中,地方高校前三甲相當穩固。繼2020年之后,南科大、上大、蘇州大學三校再奪三甲。
南方科技大學(主榜41名)在地方高校中獨占鰲頭。這所2012年成立的年輕高校,在廣東省內排名僅次于中山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連續四年進入主榜前50名,并以“雙非”身份取得傲人成績。尤其在辦學資源、師資規模與學術人才模塊,南科大排名在所有主榜高校的前10名,發展速度令人矚目。
得益于粵港澳大灣區與深圳先行示范區“雙區”驅動,南方科技大學以“敢闖敢試”的創新精神走在全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前列,積極改革人才評估體制,凝聚優秀師資力量,初步建立了一支國際化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在2020年11月,南方科技大學迎來了新的院士校長,為原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值得一提的是,南科大前兩任校長也均為院士,分別來自中科大和北京大學。
上海大學(主榜43名)位列地方高校排名榜第二。這所英才輩出的紅色學府,素有“文有上大,武有黃埔”的美譽。1922年成立之初,上大便擔負著革命使命,后來又經過上海各類高校的分校合并組建而成。近年來,上大發展迅速,在主榜中穩居前五十。地方高校排名中,10個模塊排名均居前10,尤其重大項目與成果成績斐然,綜合實力持續上升。
作為上海的地方綜合性大學,上海大學與區域內各創新主體深入合作,并獲得上海政府的傾力支持與頂級資源。除了在傳統優勢學科上厚積爆發,上海大學亦緊跟國內高等教育發展的大步伐,發力新興領域。2021年3月25日,上海大學與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等單位合作開展上海市市級科技重大專項“人工智能前沿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自助智能無人系統”正式啟動,百年學府力爭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突破。
蘇州大學(主榜44名)在地方高校排名榜上位居第三。創辦于1900年的蘇大,是一所坐落于千年名城的百年名校,也是中國最早以現代大學學科體系舉辦的大學。近年來蘇大取得的進步有目共睹:大跨步建設蘇州大學未來校區;高瞻遠矚建立老撾蘇州大學,邁出了國內高校布局海外的里程碑式的一步。如今的蘇大,儼然已成為國內高校快速發展的新標桿之一。
在今年的排名中,蘇大在“學科水平““重大項目與成果”和“國際競爭力”三個模塊均獲得地方高校第一,科創成果尤其豐碩。2019年,蘇大入選教育部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多項研究成果轉化為地方生產力,有力提升了江蘇省的地方科創實力,推動地方高教的改革與發展。
百年名校穩健,后浪新貴涌現
地方高校是各地布局高等教育發展的主陣地,那么在各省市區中,哪些大學是“排頭兵”呢?通過各地地方高校TOP3,可以窺見一斑。

31個省份中,廣東、江蘇、上海的TOP3高校實力最強,主榜排名均挺進百強。東部沿海雄厚的地區經濟實力、近代以來快速富集的文化底蘊,成就了地方高校飛速發展的沃土。
以廣東為例,一流的師資隊伍建設與地方資源傾斜是其高校快速發展的關鍵。南方科技大學與深圳大學均作為雙非挺進主榜百強,雖然年輕但發展迅猛。南方科技大學師資力量以國際化著稱,而深圳大學在人才引進方面更是堪稱大手筆。在2020年11月發布的《深圳大學2021年招聘教師公告》中,公開招聘150名教師,薪酬待遇最高可達70萬元。
而作為教育強省的江蘇,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經濟基礎為教育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南京師范大學作為中國高等師范教育的發祥地之一,學科建設與幾所部屬師范院校比肩而立,其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地理學、美術學6個學科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進入A類。
上海部屬高校林立,但當地地方高校也絲毫不弱。上海科技大學建校不到10年,便挺進主榜百強。學校以建設“小規模、高水平、國際化的研究型、創新型大學”為辦學理念,致力于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培養高質量科技創新型人才。截至2020年8月,已畢業的本科生中,約39%到國(境)外攻讀研究生學位,其中進入全球TOP10高校深造占比15%,進入全球TOP20高校深造占比23%。人才培養成就碩果累累。

圖源:上海科技大學2020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
河南、浙江和福建三省的TOP3高校也頗為亮眼,3所中各有2所進入了主榜百強。
河南省地方高校代表首屬鄭州大學。近年來鄭大發展飛速,可以說在建設“雙一流”的道路上,外部注血和內部造血雙箭齊發。一方面,鄭大等省內地方高校獲得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2020年63億的預算儼然讓鄭大成為地方高校中的一方豪杰;另一方面,鄭大也苦練內功,引進學術大牛,壯大自身力量。2020年7月,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芬兒受聘擔任鄭大藥學院、藥物研究院院長,這些壯舉必然會讓鄭大的學科建設更向前一步!
浙江省的地方高校發展勢頭迅猛,以寧波大學為例,作為一所不在省會的地方高校,建校35年,便從“非985非211”逆襲“雙一流”,崛起的背后是學校自身的厚積薄發,和“寧波幫”的鼎力支持。從1986年建校到2018年,“寧波幫”人士累計為學校捐款超7億元。寧波大學自身也主動發力,2021年與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共建農產品質量安全危害因子與風險防控國家重點實驗室,實現寧波國家重點實驗室零的突破。
福建省高校大跨步飛速發展,理工師范兩開花。值得一提的是,福建師范大學作為今年的新貴之一,首次入圍主榜百強。這所東南沿海知名師范大學,始于1907年的“福建優級師范學堂”,曾有葉圣陶、郭紹虞、董作賓等大師巨匠在此任教,文學化學實力強勁,在教育部第四輪全國高校學科評估中,福師大3個學科進入A類,學科水平可圈可點。
此外,北京的地方高校代表北京工業大學和首都師范大學也在主榜百強之列。
東部優則更優,中西部奮起直追
地方高校排名百強,在我國31個省級行政單位(不含港澳臺)中分布情況如何?統計顯示,東中西部地方高校百強數量差距仍然懸殊,地方高校整體格局呈現東強西弱的特點。

東部高校占據絕對優勢,其中江浙魯粵四省就占據了地方百強中的36席,四省席位超過1/3。東部地區經濟發達,這四個省份同樣占據2021年第一季度GDP排行榜前四席。活躍的經濟主體為高教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豐富而優質的高教資源,不斷吸引人才與名校落戶,不愧為全國高教實力“領頭羊”。
相比之下,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地方高校略顯失色。中部6省在百強中占據22席,西部12省則僅有18席。近些年,中西部地區通過籌措資金、引進人才等方式不斷為高等教育發展注血,發力“雙一流”建設,爭取在下一輪評估中成功逆襲。
河南省早在2018年便擬籌措資金40.27億元支持鄭州大學、河南大學“十三五”期間“雙一流建設”,并表示今后三年還將在科研經費基建資金等方面對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給予傾斜支持。鄭州大學進步飛快,而河南大學也不甘落后,積極拓展合作版圖。2020年11月3日,河南大學中醫藥研究院順利揭牌;2021年1月18日,河南大學牽手中國人民大學簽約共建新聞與傳播學院,提升學科水平;5月6日,河南大學再牽手中科院共建“藥物創新交叉中心”,推動管河南醫學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更好服務地方人民需求與經濟建設。
2020年6月,湖北省財政廳安排省屬本科高校“雙一流”建設資金11億元,大力支持高校“雙一流”建設。2021年5月1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教授加盟湖北大學,努力培養有情懷有特長的文博人才,打造湖北文博人才重要基地。
湖南省亦在高教領域持續發力。歷史悠久、人才輩出的湖南師范大學不斷造就天下英才,而扎根偉人故里的湘潭大學亦成績斐然。2020年3月,湘潭大學牽頭建設湖南應用數學中心,為首批支持建設的13個國家應用數學中心之一。2020年8月27日,湘潭大學與華為進行洽談,尋求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智慧校園建設等方面的合作新機遇。
陜西省則是當之無愧的西部高教“領頭羊”。地方高校百強中,陜西省有5所高校上榜,為西部12省之最。2021年1月14日,陜西省政協委員、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在訪談中透露,西北大學的階段性目標是在第5輪學科評估中和雙一流遴選中,實現“保一爭二”的目標,希望有更多學科進入一流學科中。同時,將加快推動省內高教發展,以高校為引領推動陜西發展,這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地方高校,要“有”更要“優”,質量和水平是地方高校發展的生命線。地方高校既是重要的人才寶庫,也是地方建設的主力軍,更是牽動我國高教整體水平的關鍵所在,是我國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在“雙一流”建設大背景下,希望地方高校能夠搶抓機遇、加快發展,辦出優勢和特色,為當地的社會發展貢獻高校智慧與人才力量!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想要獲取更多資訊,請持續關注本網站!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想要獲取更多資訊,請持續關注本網站!